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目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1
西方经济学部分!!!!!!!!!!!!!!!!!!!!!!!!18
国际经济学部分!!!!!!!!!!!!!!!!!!!!!!!45
财政学部分!!!!!!!!!!!!!!!!!!!!!!!!!!!62
货币银行学部分!!!!!!!!!!!!!!!!!!!!!!!!78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试大纲
导论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
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计划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社会
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第三阶段: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讨论状况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比较
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二元性
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法论的创新
五、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二、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第二节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演变和传统形式的形成
二、中国社会主义之路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
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
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
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
一、计划经济的弊端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2.决策分散化
3.自由和平等竞争
4.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第二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
第三节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二、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三、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章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
第一节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比较
一、改革与发展道路的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之争
二、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比较
第二节市场取向改革与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一、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二、约束制度供给的因素分析
三、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之间的冲突
第三节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与地方政府的特殊功能
一、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中的“诺思悖论”
二、地方政府在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特殊功能
1.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
2.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
入权的竞争
三、地方政府自发制度创新的事后追认
第四节从中间扩散型向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渐进转换
一、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效率导向
二、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及市场主体的培育
三、向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
四、对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规范分析
第四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第一节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一、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二、所有权的权能
1.占有权能
2.使用权能
3.收益权能
4.处分权能
三、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
1.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
2.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
第二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一、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分析
二、传统国有产权的行政代理模式及其效率分析
1.行政代理的激励成本较高
2.行政代理的信息成本较高
3.行政代理有可能降低约束效率
4.行政代理将难以避免影响力成本
三、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在必然性
第三节国有产权的多级委托代理及其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一、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二、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三、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
四、竞争性国有中小企业宜完全放开
第五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模式选择
一、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基本特征如下:
1.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
3.股票自由让渡是维护法人资产制度的重要条件
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的关系
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
6.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7.必要的外部约束条件
二、国有资产的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1.政府职能分解
2.授权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理国家履行所有者职能
3.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责
4.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国有资产行为的监控
5.评估国有资产
三、国有资产的第二层次授权经营:国有股股权分散化
1.控股公司的组建
2.控股公司的主要职责
3.控股公司获取国有股控股权的方式
4.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控股公司与股份公司之间关系的界定
5.控股公司的运作机理
四、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
五、国有资产的第四层次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
1.股东会的职责
2.董事会的职责
3.监事会的职
4.总经理的职责
第五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第一节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原则
一、企业治理的核心是激励与约束经理人的行为
1.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及其代理问题
2.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
3.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
4.代理成本及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
二、股东至上主义企业治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三、产权的内涵与企业治理结构的主体
四、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与企业所有权安排
五、企业治理结构的客体与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
第二节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企业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1.企业外部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2.企业内部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二、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
三、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应走出“股东至上”的困境
第三节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共同治理机制的设计
一、“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与共同治
二、董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三、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第四节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相机治理机制的设计
1.企业所有权的状态依从性
2.相机治理机制的运作原理
3.相机治理的程序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节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
所有权标准相结合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
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
第三节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调节
一、微观收入分配过程
二、宏观收入调节过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保障
第四节微观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第七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第二节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条件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赖于体制模式的转换
三、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1.产权
2.国家
3.意识形态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模式的转换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及战略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基本原则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
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
三、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重大创新
第四节邓小平的经济发展理论
一、“分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战略
1.提出战略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2.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3.提出发展战略的重点
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1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2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发展教育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有发展重点
4振兴教育,教师是关键
5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节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原因
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根源
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
3.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对策
第二节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
一、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分析
1.社会需求
2.技术进步
3.制度安排
4.资源供给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的必要性
1.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三、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及对策
1.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重点
2.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3.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第三节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调整
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技术创新与经济结构的演进
三、适用技术及其选择依据
四、促进技术进步的技术政策选择
第九章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
一、现代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逻辑
二、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联系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我国对外开放实践
一、经济全球化
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
三、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1.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再到全面开放
2.渐进开放战略与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三节对外贸易、工业化与我国的经济增长
一、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二、对外贸易是突破国内工业化约束的有效手段
三、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比较优势基础
四、我国简单外向型工业化战略形成的国际背景
五、我国当前外贸发展模式的问题
1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明显
2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
3贸易品部门过度发展和服务业发展滞后,长期就业压力
加大
4比较优势固化的风险
第四节金融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开放作用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渠道
二、金融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调节
第一节政府调节经济的必要性
一、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
二、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能力是有限的
三、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合理界定
第二节政府干预经济的功能界定与范围界定
一、适度政府干预的界定
1.提供公共服务
2.维护市场秩序
3.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
4.进行制度创新
5.影响收入分配
6.具有财政调节功能
7.影响对资源的利用
8.政府通过职能结构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一定的宏观经
济政策目标
9.进行必要的行政控制
二、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分解
三、政府干预经济的制度基础
第三节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目标选择
一、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
1.效率、增长、稳定
2.经济福利
3.分配公正
二、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1.经济增长
2.物价稳定
3.充分就业
4.产业结构高级化
5.国际收支平衡
三、经济发展中政策目标可能冲突的区域
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3.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4.国内均衡与国外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
第四节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选择
一、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1.财政政策手段
2.货币政策手段
3.行政管制手段
4.经济法制手段
5.制度约束
二、经济政策手段的传导机制与选择原则
1具有敏感边际行为的市场主体
2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反映资源的稀缺性
3市场体系的完善
三、经济政策手段的效率及其选择原则
1.对政策手段反应的大小
2.政策手段显效的速度和结果
3.政策手段对克服不合理经济现象所起作用的大小
4.资源成本
5.选择性和变动性
6.间接经济效应
7.社会政治效应
第五节经济政策选择与经济效率
一、政策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手段选择和组合
二、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标准
西方经济学部分
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需求和供给
第一节需求曲线
一、需求的概念
1.需求的定义
2.需求的表示方式
二、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1.需求规律的表述与需求曲线的形状
2.需求规律的特例
三、需求的变动
1.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
2.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四、市场需求曲线
第二节供给曲线
一、供给的概念
1.供给的定义
2.供给的表示方式
二、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
1.供给规律的表述与供给曲线的形状
2.供给规律的特例
三、供给的变动
1.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
2.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四、市场供给曲线
第三节市场均衡和比较静态分析
一、均衡的含义
二、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1.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概念
2.均衡价格的决定
三、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
1.需求变动的影响
2.供给变动的影响
3.需求和供给共同变动的影响
第四节弹性的概念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1.定义
2.弧弹性和点弹性
3.弹性系数与商品的分类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二、需求的其他弹性
1.需求的收入弹性
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三、供给弹性
1.供给的价格弹性
2.供给弹性与商品分类
3.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第五节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一、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二、税收分担
三、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
第六节结束语
对供求分析及其有关内容的评价。
第二章效用论
第一节效用论概述
一、效用的概念
二、基数效用论
1.有关效用的基本假设
2.边际效用及其递减规律
3.消费者均衡
4.消费者需求曲线
5.市场需求曲线
三、序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论的缺陷
2.序数效用的概念
第二节消费者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一、偏好及其基本假定
1.偏好的概念和偏好关系
2.有关偏好的基本假定
3.表示偏好的效用函数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
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含义
2.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第三节消费者的预算约束
一、消费者的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线的含义。
二、消费者预算约束线的变动
1.收入变动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
2.相对价格变动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
第四节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的概念
二、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1.以边际替代率表示的均衡条件
2.以边际效用表示的均衡条件
第五节消费者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
一、收入-消费扩展线
收入-消费扩展线的含义及其推导。
二、价格-消费扩展线
价格-消费扩展线的含义及其推导。
三、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从价格-消费扩展线可以得到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
四、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第六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
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定义
2.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图形表示
二、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和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能画图加以说明。
三、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第七节结束语
对效用论的分析评论。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论
第一节生产技术和生产函数
一、生产技术
1.生产技术的概念
2.有关生产技术的基本假定
二、生产函数
1.生产函数的概念
2.短期和长期生产函数
三、常见的生产函数形式
第二节短期生产函数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定义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
三、单一要素合理投入区
1.生产的三阶段
2.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
第三节长期生产函数
一、等产量曲线
1.等产量曲线的概念
2.等产量曲线的特征及其经济意义
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1.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三、规模收益的概念
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的含义。
第四节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一、厂商的最优化行为
1.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2.产量最大和成本最小
二、成本方程
成本方程的含义及其变动。
三、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1.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
2.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
3.生产扩展曲线
四、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厂商利润最大化
第五节厂商的生产成本
一、厂商成本的概念
1.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
2.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3.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4.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二、成本函数的决定
第六节短期成本曲线
一、短期成本的概念
二、短期成本曲线
1.边际成本曲线
2.平均可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
3.可变成本、不变成本和总成本曲线
第七节长期成本曲线
一、长期成本函数
二、长期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1.长期与短期总成本曲线
2.长期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3.长期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
三、规模经济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1.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
第八节结束语
对生产和成本理论的评价。
第四章市场理论
第一节市场理论概述
一、厂商的市场行为
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二、厂商面临的市场类型
三、厂商的收益曲线
1.收益的概念
厂商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2.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收益曲线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二、完全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1.均衡条件
2.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3.从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到市场供给曲线
四、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五、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2.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4.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三节垄断市场
一、垄断市场的特征
二、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三、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1.均衡分析
2.均衡条件
3.供给曲线的存在性问题
四、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五、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
1.价格歧视的分类
2.分割市场与价格歧视
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二、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1.均衡的调整过程
2.均衡条件
3.供给曲线的存在性问题
第五节寡头市场
一、寡头市场的特征
二、古诺模型
三、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
四、卡特尔模型
五、博弈论与寡头厂商的竞争
1.博弈论的基本知识
2.占优策略均衡和纳什均衡
3.博弈论对寡头厂商竞争的描述
第六节不同市场的效率比较
一、生产数量方面
二、技术使用方面
三、其他方面
1.技术进步
2.规模经济
3.产品差异
第七节结束语
对市场理论的总体评价。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
第一节引致需求和厂商的利润最大化
一、引致需求
二、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二节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最优使用量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三、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第三节劳动供给和工资率的决定
一、消费者的最优化行为
二、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三、劳动的供给曲线
四、均衡工资率的决定
第四节资本的供给和利息率的决定
一、资本和利息率
二、资本的供给
三、均衡利息率的决定
第五节欧拉定理
欧拉定理及其对分配理论的解释意义。
第六节垄断条件下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一、产品市场卖方垄断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市场均衡
二、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而要素市场买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市场均衡
三、产品市场卖方垄断而要素市场买方垄断条件下的要素市场均衡
上述两种情况的综合。
第七节结束语
对西方要素市场理论的总体评价。
第六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二、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
三、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
第二节纯交换经济的一般均衡
一、纯交换经济的一般描述
二、消费者的局部均衡
三、纯交换经济的一般均衡
四、埃奇沃斯框图
第三节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概述
一、纯交换经济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二、竞争性经济的一般均衡及其存在性
三、一般均衡理论的扩展
第四节经济效率和帕累托最优标准
一、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的含义。
二、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的定义。
三、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
1.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2.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3.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第五节完全竞争市场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一、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
说明一般均衡状态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帕累托最优状态和一般均衡价格
以纯交换经济为例,说明通过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得到一个一般均衡价格。
第六节结束语
对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的评论。
第七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垄断
一、垄断与低效率
垄断的均衡状态是缺乏效率的。
二、反垄断政策
三、对垄断的政府管制
价格管制或者价格与数量管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第二节外部影响
一、外在性的概念
正的和负的外在性。
二、外在性与资源配置的效率
外在性造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分离。
三、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
用税收和补贴对外在性加以纠正。
四、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及其在外在性问题上的应用。
第三节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的特征
二、公共物品的供给数量
三、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
1.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帕累托最优
2.免费乘车者问题
第四节不完全信息
一、不完全信息问题
二、逆向选择
三、道德风险
四、不完全信息的调控
第五节结束语
对市场失灵理论的评论。
第八章宏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学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
二、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方法
2.收入方法
3.核算国民收入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量
四、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第三节价格总水平及其衡量
一、价格总水平
二、通货膨胀率
第四节失业及其衡量
一、就业与失业
二、就业率和失业率
第五节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一、核算恒等式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的条件
二、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构成
第九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一、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的定义
2.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二、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的定义、表示和特征。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第二节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
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
第三节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收入决定
加入政府部门后总支出与总收入的变动。
第四节均衡收入的变动:乘数理论
一、投资乘数
二、政府购买乘数
三、税收乘数
四、平衡预算乘数
第五节结束语
对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评论。
第十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一、资本的边际效率
二、投资函数
1.投资的决定
2.投资函数
第二节IS曲线
一、IS曲线
1.IS曲线的推导
2.IS曲线的斜率
3.IS曲线的移动
二、包含政府部门的IS曲线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
一、货币的需求
1.货币需求的动机
2.流动偏好陷阱
二、货币的供给
三、利息率的决定
货币市场的均衡及其利息率的决定。
第四节LM曲线
一、LM曲线的推导
二、LM曲线的斜率
三、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一、IS-LM模型
二、模型的静态分析
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利息率和收入如何向
均衡状态调整。
三、均衡国民收入和利息率的变动
IS曲线和LM曲线变动引起均衡收入和均衡利息率的变动。
第六节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总需求决定论的基本结构,及其对经济萧条的解释。
第七节结束语
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分析的评论。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西方财政制度
二、自动稳定器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
三、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逆经济方向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
四、功能财政和政府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二、存款创造
三、货币政策手段
第四节结束语
对西方货币政策的评论。
第十二章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第一节总需求函数及其推导
一、总需求函数
二、从IS-LM模型到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一、总供给函数
二、总量生产函数
三、劳动市场的均衡
劳动的需求、劳动的供给及其均衡。均衡就业量和实际工资的决定。
四、总供给曲线
价格总水平对就业量从而对产出量的影响。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第三节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
一、短期总供给曲线
二、长期总供给曲线
三、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及其政策含义
第四节结束语
对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评论。
第十三章经济增长
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背景。
第二节哈罗德-多马模型
一、理论假定
二、基本模型
三、稳定增长的条件及其政策含义
第三节新古典增长模型
一、理论假定
二、基本模型
三、稳定增长的条件及其政策含义
四、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缺陷
第四节新经济增长理论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三、一个简单的内生增长模型
第五节结束语
对西方增长理论的分析评论。
第十四章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种类和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区分
2.按相对价格变动的程度区分
3.按人们预料的程度区分
三、通货膨胀的效应
1.收入和财富分配效应
2.就业和产量效应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惯性
第三节价格调整曲线
一、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及其产生这种关系的理论说明。
二、价格调整函数
第四节逆转通货膨胀的政策
一、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率
渐进主义方式与“冷火鸡”方式
二、收入政策
1.工资、价格管制
2.收入指数化
3.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第五节结束语
对通货膨胀理论的总体评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意见分歧概述
一、“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
1.“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2.凯恩斯经济学回顾
二、新古典综合派以及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产生的背景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二节货币主义
一、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
二、新货币数量论
三、自然率假说
四、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三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二、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
三、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四、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五、政策分析
第四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二、价格和工资黏性
三、经济周期理论
四、政策主张
第五节结束语
对西方宏观经济学流派的分析评论。
国际经济学部分
国际经济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增长的自然过程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3.国际经济的产生
二、国际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的结果
1.经济目标与福利
2.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
3.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三、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异同
1.经济运行主体的异同
2.经济运行目的的异同
3.经济运行范围的异同
4.经济运行机制的异同
5.经济交流方式的异同
第二节国际经济学的对象与结构
一、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资源的国际配置
2.福利的国际最大化分析
3.国际经济活动往来的内在联系
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国际贸易纯理论研究
2.国际贸易政策研究
3.国际收支研究
4.外汇理论研究
5.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研究
6.跨国公司研究
7.经济发展研究
8.经济一体化研究
9.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研究
10.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研究
三、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特点
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相结合
5.理论与政策相结合
6.吸收与评价相结合
第二章国际贸易纯理论
第一节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一、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1.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2.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学说明
3.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图形解释
4.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其他有关叙述
二、对于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第二节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一、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1.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假设前提
2.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3.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简单数学说明
4.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图形解释
5.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其他有关叙述(多国与多种产品模型)
二、对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3.我国理论界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认识与评价
三、比较利益的分解
1.得自贸易的利益
2.得自分工的利益
3.利益的合成分析与评价
第三节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
一、相互需求方程式
1.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基本内容和简单数学说明
2.相互需求方程的图形解释
3.相互需求方程式均衡的条件及对其评价
二、提供曲线及其分析
1.贸易无差异曲线
2.提供曲线的作图及说明
3.国际贸易的均衡条件分析
4.对提供曲线的评价
三、贸易条件与出口的贫困增长
1.贸易条件与出口的贫困增长的图形分析
2.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与案例
3.出口贫困增长的政策含义及对其的评价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
第一节H-O模型及其分析
一、H-O模型的基本命题
1.H-O模型的提出与模型要解决的问题
2.H-O模型的假设前提
3.H-O模型的基本命题分析
二、H-O模型的基本内容
1.H-O模型的基本内在逻辑关系
2.H-O模型的数学公式推导证明
3.要素价格均衡及其分析
三、对H-O模型的评价
1.H-O模型与比较利益学说的异同点
2.H-O模型的政策含义与案例分析
3.对H-O模型的评价
第二节列昂惕夫反论及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一、列昂惕夫反论
1.列昂惕夫反论的提出
2.列昂惕夫反论的基本内容
3.围绕列昂惕夫反论展开的争论
二、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1.人力资本说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2.R&D学说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3.信息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三、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国际贸易技术差距论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2.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提出与假定前提
3.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
4.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图形说明
5.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意义
6.对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
2.产品的同、异质性
3.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4.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5.需求偏好相似论
6.规模经济的贸易利益
7.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指数
8.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二、政策贸易理论
1.战略政策贸易理论
2.贸易扭曲理论
第四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一、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
1.关税的概念
2.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
3.小国进口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
4.小国进口关税一般均衡的图形说明
5.贸易均衡条件分析与评价
二、大国关税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
1.大国在国际贸易条件下的总供给曲线
2.大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
3.大国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
4.大国关税一般均衡的图形说明
5.贸易均衡条件分析与评价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分析
一、进口配额分析
1.国际贸易中进口配额的概念
2.进口配额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
3.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
二、进口配额与等额关税的比较分析
1.进口配额与等额关税的图形分析
2.进口配额与等额关税的政策含义比较
3.对进口配额的评价
三、反倾销与反补贴分析
1.倾销的界定
2.倾销的危害性
3.倾销的图形分析
4.反倾销的经济效应分析
5.补贴与反补贴的图形分析
第三节幼稚产业的保护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1.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
2.新贸易保护理论
二、幼稚产业的保护分析
1.幼稚产业的定义(M-B-K标准)
2.幼稚产业发展的局部均衡分析
3.幼稚产业发展的一般均衡分析
4.保护幼稚产业的政策含义与评价
三、关税的有效保护率
1.关税保护与关税的有效保护
2.关税有效保护率公式的推导与计算
3.关税有效保护的政策含义与评价
第五章国际收支分析
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
一、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表
1.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
2.广义与狭义国际收支
3.国际收支表的构成(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国际投资头寸)
二、国际收支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国际收支表各项目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收支的盈余与赤字
3.国际收支状况的含义与经济分析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的失衡
1.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2.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
二、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若干理论
1.弹性法
2.吸收法
3.货币法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1.外汇管制
2.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其他政策措施
第六章汇率决定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定义及其作用
1.外汇的概念
2.外汇的作用
3.国际储备与最佳外汇储备规模
二、汇率定义与汇率的标价法
1.汇率定义
2.汇率的标价法
3.汇率的多种表现形式
第二节汇率决定的若干理论
一、汇率决定的传统理论
1.铸币平价说
2.国际借贷说
3.传统购买力平价说
4.汇兑心理说
二、二战后汇率决定的理论
1.流动资产选择说
2.目标汇率说
3.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
第三节汇率决定的一般理论内容
一、一价定律与购买力平价理论(PPP法)
1.同一价格律
2.不同国家中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3.非贸易商品不符合购买力平价时的平价公式
4.贸易商品也不符合购买力平价时的平价公式
5.实际汇率分析与评价
二、利息平价与远期汇率的决定
1.货币的内在价值
2.费舍效应与国际费舍效应
3.不考虑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远期汇率决定公式
4.升水(贴水)公式的推导
三、购买力平价法(PPP法)的实际应用
1.购买力平价法在国际经济中的应用
2.购买力平价法应用的案例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3.购买力平价法应用的评价
第七章要素的国际流动
第一节资本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
一、资本国际流动
1.资本国际流动的动因
2.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
3.国际资本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二、资本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
1.资本国际流动的图形分析
2.资本国际流动的福利分析
3.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含义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提出
2.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
3.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劳动力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
一、劳动力国际流动
1.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原因
2.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形式
二、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
1.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图形分析
2.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福利分析
3.国际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含义
第三节技术转移及其经济效应
一、技术的国际转移
1.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因
2.国际技术转移的形式
二、国际技术转移的经济分析
1.技术转移的新古典价格刺激模型
2.中性技术进步说
3.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
4.国际技术转移的政策含义
第四节国际要素转移的其他经济效应
一、两缺口模型
1.缺口的概念
2.两缺口模型
3.两缺口模型的政策含义
二、外资引进的经济分析
1.国际因素的恶性循环
2.最佳外资引进分析
3.债务指标及其政策含义
4.案例分析: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
第八章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第一节国际传导机制
一、国民收入模型的扩大
1.简单开放国民收入模型
2.加入商品、资本、劳动力流动的扩大的国民收入模型
二、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
1.国际商品流动的非均衡传导
2.国际资本流动的非均衡传导
3.国际劳动力流动的非均衡传导
4.国际信息流动的非均衡传导
三、国际经济非均衡传导的案例分析
1.1973—1974年的世界经济衰退
2.1997—1998年的东亚金融经济危机
第二节贸易乘数理论
一、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
1.乘数理论的提出
2.乘数理论的公式推导
3.乘数的政策含义
二、贸易乘数
1.贸易乘数理论的提出
2.贸易乘数的公式推导
3.贸易乘数的图形分析
三、贸易乘数的政策意义
1.贸易乘数的政策含义
2.回应的贸易乘数及其政策含义
3.对贸易乘数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宏观经济的对内与对外均衡
一、经济的宏观目标
1.宏观经济的四个目标
2.经济的对内与对外均衡
二、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经济分析
1.汇率与BOP曲线的关系
2.IS-LM-FE分析
3.内外均衡的斯旺图分析
三、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政策分析
1.开放条件下的财政、金融与汇率政策
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政策搭配
3.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
4.固定与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九章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秩序分析
第一节经济一体化分析
一、关税同盟与经济一体化分析
1.关税同盟的提出与发展
2.国际贸易的次优理论: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二、关税同盟的经济分析
1.关税同盟的图形分析
2.关税同盟的福利分析
3.关税同盟的政策含义
三、最优货币区分析
1.最优货币区的提出
2.单一货币的收益分析及其评价
3.单一货币区的成本分析及其评价
四、经济一体化的经济与案例分析
1.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分析
2.经济一体化的案例分析
第二节国际经济组织及其作用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其作用
二、世界银行(WorldBank)及其作用
三、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作用
四、地区经济组织及其作用
第三节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与南北关系
一、国际经济秩序
1.国际经济秩序的含义
2.旧国际经济秩序分析
3.G-8与国际经济秩序
二、新国际经济秩序
1.南北经济关系分析
2.新国际经济秩序的提出
3.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
第十章结束语: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演变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动因
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发展格局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
财政学部分
财政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财政职能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
一、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
1.自然垄断
2.外部效应
3.公共物品
4.信息不充分
5.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二、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2.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3.公共物品的提供
4.免费搭车行为
5.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三、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
1.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间的资源配置可能存在着某种最优组合
2.利用无差异分析方法寻找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点
第二节财政职能
一、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
1.财政职能的概念
2.资源配置职能
3.收入分配职能
4.经济稳定职能
5.经济发展职能
二、财政职能的演变
1.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职能
2.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财政职能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财政职能
第三节政府失灵
一、政府失灵的表现
1.政府失灵的概念
2.政府失灵或政府干预的缺陷
二、政府失灵的原因
1.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2.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
3.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第二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第一节财政支出分类
一、按支出用途分类
二、按费用类别分类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
一、衡量财政规模的两个指标
1.财政支出比率
2.财政支出比率是衡量财政规模的重要指标
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
1.财政支出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条规律
2.政府活动扩张论
3.梯度渐进增长论
4.经济发展阶段论
5.官僚行为增长论
三、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1.经济性因素
2.政治性因素
3.社会性因素
第三节财政支出结构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1.财政支出结构的概念
2.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3.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
4.社会管理支出增长中的合理与不合理因素
二、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1.判断一国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
2.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
1.财政支出结构的增长效应
2.财政支出结构的排挤效应
3.财政支出结构的储蓄效应
第四节财政支出效益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
2.成本-效益分析的过程
3.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1.最低费用选择法的概念
2.最低费用选择法的步骤
三、公共定价法
1.公共定价法的概念
2.公共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
3.公共定价的三种方法
四、政府采购制度
1.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
2.政府采购制度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3.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
第三章财政投资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第一节财政投资支出
一、财政投资的决策标准
1.财政投资的特点
2.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
3.资本-劳动力比率最大化标准
4.就业创造标准
5.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投资决策标准
二、经济基础设施投资
1.基础设施的分类
2.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
3.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的投融资方式
三、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资
1.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2.财政投资的重点
3.财政加大“三农”投入的主要措施
第二节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的概念
2.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主要经济原因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
4.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
5.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社会保障支出
1.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现状
2.社会保障支出的决定因素
3.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变化趋势
第四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税收的基本问题
一、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的强制性
2.税收的无偿性
3.税收的固定性
二、税收术语
1.纳税人
2.课税对象
3.课税标准
4.税率
5.起征点与免征额
6.课税基础
三、税收分类
1.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2.直接税与间接税
3.从量税与从价税
4.价内税与价外税
5.中央税与地方税
第二节税收原则
一、税收原则的含义
1.税收原则的概念
2.税收原则的理论发展
二、税收的效率原则
1.税收的经济效率
2.税收的制度效率
三、税收的公平原则
1.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2.受益原则
3.能力原则
第三节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1.税负转嫁的概念
2.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
3.税收归宿的概念
4.税负转嫁与逃税的区别
二、税负转嫁方式
1.前转
2.后转
3.消转
4.税收资本化
三、税负转嫁条件
1.供求弹性的大小
2.税种的性质不同
3.课税范围的宽窄
4.经营者的目标
四、税负转嫁的影响
1.税负转嫁是税收负担的再分配
2.税负转嫁影响税收政策的效果
3.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的逃税动机
第四节税收负担
一、税收负担的基本含义
1.税收负担的概念
2.税收比率的一般趋势
二、拉弗曲线
1.拉弗曲线的含义
2.税率、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最适课税理论
一、最适课税理论的基本含义
1.最适课税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2.最适课税理论的三大基石
二、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1.直接税与间接税具有共生性
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
3.逆弹性命题
4.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
5.所得税的边际税率不能过高
6.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形
第五章税收制度
第一节税制类型与结构
一、税制类型
1.税制类型的概念
2.单一税制
3.复合税制
二、税制结构
1.税制结构的概念
2.税制结构的演变
3.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税制体系
一、商品课税
1.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
2.增值税的优点
3.增值税的类型
4.增值税的计征方法
二、所得课税
1.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
2.所得税的类型
三、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
1.课税比较公平
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
3.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
第三节税制改革
一、税制改革的基本问题
1.税制改革的概念
2.改革税制的主要原因
3.成功税制改革的评价标准
4.成功税制改革的条件
二、我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
1.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2.1994年税制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
3.1994年税制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4.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我国深化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1.宽税基
2.低税率
3.差别待遇
4.严格管理
第六章国债理论与管理
第一节国债的功能与负担
一、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节经济
二、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1.国债的负担
2.国债的限度
3.国债规模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国债制度与管理
一、国债的种类与结构
1.国债种类
2.国债结构
二、国债的发行与偿还
1.国债的发行
2.国债的还本付息
三、国债发行价格与国债利率
1.国债的发行价格
2.国债的利率
四、国债市场
1.国债发行市场
2.国债流通市场
3.国债市场的作用
4.国债二级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第七章国家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节国家预算的组成与原则
一、国家预算的组成
1.国家预算的概念
2.国家预算的类别
3.国家预算的组成
二、国家预算的原则
1.公开性
2.可靠性
3.完整性
4.统一性
5.年度性
三、预算制度的完善
1.部门预算
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3.“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二节国家预算法
一、国家预算法的指导思想
1.国家预算法的概念
2.我国国家预算法的指导思想
二、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程序
1.预算编制
2.预算执行
3.预算调整
第三节预算外资金
一、预算外资金的性质与范围
1.预算外资金的概念
2.预算外资金的范围
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第四节预算管理体制
一、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
1.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2.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二、收支划分的基本依据
1.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性
2.集权与分权关系
三、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5.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
四、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基本思路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2.规范收入划分
3.调整集权与分权关系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第八章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第一节财政平衡
一、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1.财政平衡的概念
2.财政平衡的理解
二、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
3.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
三、财政不平衡的原因
1.财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
2.外部冲击
3.无弹性税制
4.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
5.意外事件
第二节财政赤字
一、财政赤字概念
1.赤字
2.财政赤字
3.预算赤字
4.赤字财政
二、财政赤字规模
1.衡量财政赤字规模的指标
2.财政赤字规模的社会经济制约因素
三、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
1.财政赤字的货币供给效应
2.财政赤字的总需求效应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4.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
货币银行学部分
货币银行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货币供求理论
第一节货币的供给
一、货币的概念与统计
1.货币的概念
2.货币的统计
二、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
1.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扩张
2.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供应
3.货币供应的完整模型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第二节货币需求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
1.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2.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四、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一、简单的货币供求均衡:Ms=Md
1.货币供给作为内生变量条件下的简单货币均衡
2.货币供给作为外生变量条件下的简单货币均衡
二、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
三、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第二章利率理论
第一节利率及利率体系
一、利息的本质
1.人类对利息的认识
2.收益的资本化
二、利率体系
1.基准利率
2.金融市场利率
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4.利率与收益率
第二节利率理论
一、马克思的利率理论
二、西方利率理论
1.古典利率理论
2.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3.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4.IS-LM模型中利率的确定
第三节利率的作用
第三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通货膨胀的定义与度量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强制储蓄效应
二、收入分配效应
三、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四、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理论与滞涨
第三节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治理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1.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
2.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三、供求混合推动说
第四节通货紧缩
一、对通货紧缩界定的种种解释
二、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
1.对投资的影响
2.对消费的影响
3.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4.对工人工资的影响
5.通货紧缩与经济成长
第四章金融中介体系
第一节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和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一、金融中介体系的构成
1.西方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
2.我国金融中介体系的发展
二、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第二节存款货币银行
一、存款货币银行的作用
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
2.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
3.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
4.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二、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资产业务与表外业务
1.负债业务
2.资产业务
3.表外业务
三、商业银行的两种类型:职能分工型与全能型
四、金融创新
1.规避风险的创新
2.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
3.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五、资产证券化
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及本质
2.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和作用
六、存款保险制度
1.存款保险制度的界定
2.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与问题
第三节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
2.银行的银行
3.国家的银行
第五章金融市场
第一节金融市场体系及其功能
一、金融市场体系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第二节金融工具的发展
一、金融工具的类型
二、金融工程
第三节风险投资
一、基本概念
二、风险资本的投资过程
第四节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
一、风险与收益
二、有效市场假说
三、投资组合理论
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五、期权定价模型
第六章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节金融监管的原则和理论
一、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二、金融监管的原则
三、金融监管理论
1.社会利益论
2.金融风险论
3.投资者利益保护论
第二节金融监管的成本
一、执法成本
二、守法成本
三、道德风险
第三节我国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三、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第四节金融监管的一般内容
第五节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一、《巴塞尔协议》
二、新资本协议
第七章货币政策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诸目标的统一与冲突
1.货币政策的概念与目标
2.诸目标之间的统一与冲突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1.可能的两种选择
2.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争论
3.通货膨胀目标制
三、货币政策规则
1.货币政策规则的内涵
2.货币政策规则的设定
3.货币政策的各种规则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一、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2.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3.货币传导机制的信用渠道
三、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1.中介目标
2.货币中介指标应具备的条件
3.货币政策的短期中介指标
第三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一、配合的基础
二、配合模式
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
一、货币政策时滞
二、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
三、透明度和取信于公众问题
第八章汇率理论
第一节汇率理论的历史脉络
一、汇率理论的研究内容
二、汇率理论的发展
1.国际借贷说
2.购买力平价说
3.汇兑心理说
4.货币分析说
5.金融资产说
第二节汇率制度安排
一、汇率制度的概念和内容
二、汇率制度的种类
三、各种汇率安排的优劣
四、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依据
第九章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与构成
1.国际汇率体系
2.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资产
3.国别经济政策与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第二节国际金本位体系
一、国际金本位的特点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
2.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3.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二、国际金本位体系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汇率平价体系(双挂钩机制)
2.美元充当国际货币
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4.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及其原因
1.“特里芬难题”
2.汇率体系僵化
3.IMF协调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能力有限
三、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第四节牙买加体系
一、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
1.汇动汇率合法化
2.黄金非货币化
3.增强SDRs的作用
4.提高IMF的清偿力
5.扩大融资
二、牙买加体系的运行
1.储备多元化
2.汇率安排多样化
3.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三、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1.牙买加体系的积极作用
2.牙买加体系的缺陷
第五节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一、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
1.汇率制度的脆弱性
2.多元化货币储备体系的不稳定性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进展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2.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
第十章内外均衡理论
第一节内外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米德内外均衡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实践中各国追求内外均衡的具体做法及原因
第二节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说”
第三节我国内外均衡的关系